|
|
|
|
|
|
|
碩博士論文 |
|
畢業年 |
姓名 |
題名 |
指導教授 |
61 |
朱志騫 |
張騫的實業主張 |
李守孔 |
61 |
尹章義 |
明代的馬政 |
夏德儀 |
61 |
白慕唐 |
左傳中關於禮的史料之分析 |
李宗侗 |
61 |
石萬壽 |
唐玄奘譯經的研究 |
傅樂成 |
61 |
朱志騫 |
張騫的實業主張 |
李守孔 |
61 |
洪金富 |
元代監察制度研究 |
陶晉生 |
61 |
班一魯 |
拳亂前後袁世凱的處變 |
李守孔 |
61 |
商靜江 |
柯九思的生平與他對於學藝的貢獻 |
姚從吾 |
61 |
張勝彥 |
台灣建省之研究 |
李守孔 |
61 |
葉達雄 |
詩經史料分析 |
李宗侗 |
61 |
劉元珠 |
華興會(一九零三~一九一二) |
李守孔 |
61 |
蕭 璠 |
春秋至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 |
李宗侗 |
62 |
古偉瀛 |
中國早期的電報經營 |
李守孔 |
62 |
朴元熇 |
洪武建文年間明與朝鮮的關係 |
楊雲萍
夏德儀 |
62 |
邢義田 |
漢代的以夷制夷政策 |
傅樂成
陶晉生 |
62 |
林維紅 |
同盟會時代女革命志士的活動(一九零五~一九一二) |
李守孔
鮑家麟 |
62 |
段昌國 |
恭親王奕訢與咸同之際的外交與政治糾紛自一八五八年至一八六五年 |
李守孔 |
62 |
胡平生 |
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 |
李守孔 |
62 |
唐德龍 |
羅克希爾與中國 |
李守孔 |
62 |
張永堂 |
方以智研究初編 |
方 豪 |
62 |
郭繼生 |
王原祁的山水畫藝術 |
李霖燦
陶晉生 |
62 |
陳芳明 |
北宋史學的忠君觀念 |
杜維運
陶晉生 |
62 |
黃俊傑 |
春秋戰國時代的尚賢政治與尚賢思想 |
李宗侗 |
62 |
趙綺娜 |
清初東北之駐防八旗 |
陳捷先 |
63 |
宋后楣 |
明初畫家王紱 |
李霖燦
楊友濂 |
63 |
李東華 |
唐宋元時代中國與非洲的關係 |
方 豪 |
63 |
杜正勝 |
城邦國家社會基礎 |
沈剛伯
高去尋 |
63 |
金鐘太 |
漢樂浪時代之銘文研究 |
傅樂成 |
63 |
胡昌智 |
呂祖謙與其史學 |
杜維運 |
63 |
唐 弓 |
唐代的道教 |
傅樂成 |
63 |
高瑞穗 |
崔東壁與疑古史學 |
李守孔
杜維運 |
63 |
張炎憲 |
清代治臺政策之研究 |
楊雲萍 |
63 |
梁庚堯 |
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 |
林瑞翰 |
63 |
陳芳妹 |
戴進研究 |
楊雲萍
李霖燦 |
63 |
陳葆真 |
陳淳研究 |
李霖燦
楊 萍 |
63 |
陳擎光 |
元代畫家吳鎮 |
李霖燦
陶晉生 |
63 |
黃清連 |
元代戶計制度研究 |
陶晉生 |
63 |
葉言都 |
兩晉世族政治形勢發展演變之研究 |
林瑞翰
逯耀東 |
63 |
鄧淑蘋 |
中國古代玉器研究之—— ─圭.璧二屬之形制及意義的演變 |
高去尋
李 濟 |
63 |
顏娟英 |
藍瑛與仿古繪畫 |
楊雲萍
李霖燦 |
63 |
羅 傑 |
商周青銅藝術之分期與殷商青銅藝術造形之研究 |
高去尋 |
63 |
黃寬重 |
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 |
陶晉生
王德毅 |
64 |
林馨琴 |
朱德潤研究 |
李霖燦
陶晉生 |
64 |
殷登國 |
陳洪綬研究 |
楊雲萍
李霖燦 |
64 |
陳秋坤 |
十八世紀上半葉台灣地區的開發 |
楊雲萍
李守孔
鮑家麟 |
64 |
黃進興 |
歷史主義:一個史學傳統及其觀念的形成 |
陶晉生 |
64 |
葉思芬 |
南宋馬遠山水畫——馬麟夏珪附 |
李霖燦
王德毅 |
64 |
劉石吉 |
清代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鎮的興起 |
|
64 |
樊亞香 |
從唐明律的比較看明代妻權之低落 |
楊雲萍 |
64 |
潘柏澄 |
方虛谷研究 |
王德毅 |
64 |
鄭進發 |
米芾蜀素帖 |
莊 嚴
陶晉生 |
64 |
康 樂 |
唐代前期的邊防 |
傅樂成 |
64 |
陳 華 |
捻亂之研究 |
李守孔 |
65 |
丁惠美 |
商州銅器紋飾中鳥紋裝飾藝術的形成及其發展 |
|
65 |
伊雪瑜 |
北宋畫院的研究 |
|
65 |
林滿紅 |
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經濟之變遷1860-95 |
楊雲萍 |
65 |
胡映芬 |
傅斯年與中國近代史學的發展(1900-1950) |
李守孔 |
65 |
唐內希普 |
中國與伊朗的藝術交流 |
楊雲萍
李霖燦 |
65 |
徐澄琪 |
明人解釋文入畫的趨勢 |
杜維運
譚旦冏 |
65 |
黃啟江 |
五代時期南方諸國的經營 |
傅樂成 |
65 |
林瑞明 |
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 |
楊雲萍
李守孔
侯 健 |
66 |
王耀庭 |
盛清宮廷繪畫初探 |
陳捷先
譚旦冏 |
66 |
石守謙 |
元代繪畫理論之研究 |
李霖燦
王德毅 |
66 |
朱惠良 |
趙左研究 |
李霖燦
譚旦冏 |
66 |
吳 克 |
商君書思想研究 |
傅樂成 |
66 |
吳保合 |
高克恭研究 |
楊雲萍
李霖燦 |
66 |
沈正柔 |
一九六二年古巴飛彈危機 |
張忠棟 |
66 |
林聖芬 |
清代臺灣之團練制度 |
方 豪 |
66 |
陳欽國 |
廣州護法軍政府之研究一九一七~一九二一 |
李守孔 |
66 |
黃安雄 |
山西票號與清代之金融匯兌 |
|
66 |
溫順天 |
瑪利諾會在華傳教簡史 |
方 豪 |
66 |
鄭慶華 |
東吳與蜀漢魏晉關係研究 |
傅樂成 |
66 |
謝世芬 |
九江貿易研究——1861-1911 |
李守孔 |
67 |
方清河 |
孟子的井地說 |
傅樂成 |
67 |
孫貞淑 |
李成、郭熙、安堅之比較研究——中韓文化關係之一例 |
李霖燦
王德毅 |
67 |
許雪姬 |
明清兩代國人對澎湖群島的認識及防戍 |
方 豪 |
67 |
馮明珠 |
近代中英西藏之交涉:光緒二年至民國十三年(一八七六~一九二四) |
李守孔 |
67 |
葛婉章 |
謝時臣研究 |
李霖燦
楊雲萍 |
67 |
劉淑芬 |
隋代的南方政策 |
傅樂成 |
67 |
劉增貴 |
漢代婚姻制度 |
傅樂成 |
67 |
蔡玫芬 |
定窯瓷器之研究 |
譚旦冏
王德毅 |
67 |
戴晉新 |
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 |
傅樂成 |
68 |
李孝悌 |
平教會與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民國十五年-民國二十五年) |
李守孔
鮑家麟 |
68 |
邵台新 |
由史記、滿書序、贊比較兩漢初年之社會 |
傅樂成 |
68 |
金渭顯 |
契丹的東北政策——契丹與高麗女真關係之研究 |
陶晉生 |
68 |
洪美齡 |
清代臺灣對福建供輸米穀關係之研究─1725-1860 |
方 豪 |
68 |
張念平 |
清末的師範教育 |
李守孔 |
68 |
許湘苓 |
元代墨竹畫之研究 |
譚旦冏 |
68 |
郭鴻韻 |
中國史前時代與殷的稻作 |
傅樂成 |
68 |
睦明光 |
漢代刑律研究 |
傅樂成 |
68 |
鄒紀萬 |
兩漢土地問題研究 |
傅樂成 |
68 |
錢伊平 |
隋唐人俑研究 |
譚旦冏
傅樂成 |
68 |
顏清洋 |
明代治理黃河述略 |
方 豪 |
69 |
曾華璧 |
閻錫山與民初政局 |
李守孔 |
69 |
王 樾 |
韓愈的道統論及其與儒學蛻變之關係 |
傅樂成 |
69 |
何懿玲 |
日據前漢人在蘭陽地區的開發 |
方 豪 |
69 |
周惠民 |
德國租借膠州灣研究 |
李守孔 |
69 |
金世豪 |
漢初藝術寫實性研究 |
傅樂成
譚旦冏 |
69 |
徐平國 |
上海會審公廨探微 |
李守孔
王曾才 |
69 |
張金儀 |
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 |
譚旦冏 |
69 |
張舜華 |
台灣官制中「道」的研究 |
方 豪 |
69 |
許湘苓 |
元代墨竹畫之研究 |
譚旦冏 |
69 |
陳國棟 |
清代前期的粵海關(一六八三~一八四二) |
方 豪
劉翠溶 |
69 |
嵇若昕 |
王冕與墨梅畫的發展 |
王德毅
李霖燦 |
69 |
楊肅獻 |
晚清的反變法思想 (一八九一~一九○○)——近代中國保守主義的一個分析 |
李守孔 |
69 |
葉其忠 |
明鄭降清叛清官兵的研究 |
方 豪
陳 捷 |
69 |
廖秀真 |
清末的女子教育(一八九七~一九一一) |
李守孔
鮑家麟 |
69 |
蔡慧玉 |
中英續約研究-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一八六七~一八七O) |
王曾才 |
70 |
王碧華 |
王翬研究 |
李霖燦 |
70 |
朴仙姬 |
霍光輔政之研究 |
傅樂成 |
70 |
吳光華 |
唐代盧龍鎮之研究 |
傅樂成 |
70 |
李梅齡 |
清代的琺瑯彩瓷 |
譚旦冏
陳捷先 |
70 |
周婉窈 |
日據時代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研究(1921-1934) |
李永熾
黃富三 |
70 |
邱為君 |
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 |
孫同勛 |
70 |
張榮芳 |
唐代的史館與史官 |
傅樂成 |
70 |
賀彼德 |
韓非與馬基維利軍事思想比較研究 |
傅樂成 |
70 |
楊麗祝 |
晚清時期的岑春煊 |
李守孔 |
70 |
劉靜貞 |
宋人的果報觀念 |
王德毅 |
|
|
|
|
|
|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製作 |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106319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No.1, Sec. 4, Roosevelt Road, Taipei, 106319, Taiwan, R.O.C. |
電話 (Phone):+886-2-33664700~5 傳真號碼 (Fax):+886-2-2362-0028 |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