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年 |
姓名 |
題名 |
指導教授 |
111 |
李聿康 |
跨國視野中古巴苦力的國籍再定義過程,1874-1878 |
陳熙遠 |
111 |
吳佩璇 |
十九世紀〈臺灣山海全圖〉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 |
李文良
陳宗仁 |
111 |
陳質方 |
從歷史教學法面向論呂祖謙《東萊博議》及其《左傳》學著作 |
宋家復 |
111 |
張顏釗 |
唐代劍南藩鎮與中央關係研究——以代、德二朝為中心(762-787) |
甘懷真 |
111 |
陳靖沇 |
理查.普萊斯與英格蘭廢止《檢覈法》與《地方公職法》運動,1720-1791 |
楊肅献 |
111 |
蔡昂叡 |
來生大留種子:徽人金聲的鼎革歲月與歷史記憶 |
長谷川正人 |
111 |
李逸祥 |
戰後初期臺灣學校教育的國語運動(1945-1950) |
李文良 |
111 |
班天瑞 |
二十世紀初期北臺灣善書中的性別與性工作 |
衣若蘭 |
111 |
謝慧娜 |
憨山德清的入世思想與作為 |
吳展良 |
111 |
廖明威 |
英殖民時期柔佛峇株巴轄的土地改制與地方頭人(1910-1941) |
羅士傑 |
111 |
游騰元 |
「盜賊」與「秩序」:明代晉南地方騷亂與行政應對 |
王鴻泰 |
111 |
陳恬緣 |
抗爭平等選舉權:重探 19 世紀英國女權運動開拓者安.奈特與她的時代 |
秦曼儀 |
111 |
黃方碩 |
致君澤民——宋代政治論述中的文臣典範 |
方震華 |
111 |
賀卓霖 |
中晚唐江南隱逸現象研究——以張祜、方干、陸龜蒙為例 |
陳弱水 |
111 |
朱亦文 |
東漢職官儀注書研究 |
閻鴻中 |
111 |
黃品豪 |
日本人辯護士與殖民地台灣社會運動——以自由法曹團為中心 |
陳翠蓮 |
111 |
胡瑞安 |
戰後臺灣「半山」的角色、興衰與評價(1945-1990s) |
陳翠蓮 |
111 |
陳敬丰 |
現代化進程中的廟宇和地方社會: 以大甲鎮瀾宮為討論中心(1900-1950) |
羅士傑 |
112 |
梁展達 |
妥協下的新秩序:十九世紀中葉廣州府石井的昇平社學 |
羅士傑 |
112 |
王紫讓 |
殷商晚期的絕對年代——以周祭祀譜為中心的討論 |
黃銘崇 |
112 |
曾信豪 |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與遠東難民計畫的國際合作(1954-1962) |
陳翠蓮 |
112 |
廖子萱 |
冒亂宗支:明代宗室的非婚生子女問題國 |
陳熙遠
邱仲麟 |
112 |
林于煖 |
民營產業的能動性:戰後高雄民營造船業的區位變遷(1945-1990) |
呂紹理 |
112 |
林彥佑 |
森林保育與地方林政:以日治時期宜蘭地區為中心 |
李文良 |
112 |
胡厚得 |
創業與守文:南宋君臣對高宗中興形象的建構與利用 |
方震華 |
112 |
陳沫璃 |
城隍子孫的游移:晚清浦東鄉鎮社會的地方精英與地方政治,1860-1911 |
羅士傑 |
112 |
杜川東 |
成舍我在台灣:言論自由、新聞教育與政治理念(1952-1991) |
李君山
朱浤源 |
112 |
林百尉 |
殷墟布局研究的再思考——以小屯遺址區為例 |
黃銘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