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臺大歷史學系
 
 
 | 首頁 | English | 臺灣大學 |
臺大歷史系 臺大歷史系 臺大歷史系
 
   
  最新消息
  系所介紹
  系所成員
  修讀規定
  招生入學
  學生資訊
最新消息 活動紀實
 
  學術活動紀實
講論會紀實
  系友活動
  師生活動
  教研平台
  臺大歷史學報
  出版品
  系訊電子報

 

 

 
項次 講論會紀實  
112學年度 111學年度 110學年度 109學年度 108學年度
107學年度 106學年度 105學年度 104學年度 103學年度
102學年度 101學年度 100學年度 99學年度 98學年度
100學年度
楊典錕老師主講: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中國留學生——以第一至第十一期畢業生為中心的分析


  • 時 間:2012.06.21
  • 演講者:楊典錕/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 主持人:花亦芬/臺大歷史系教授
  •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在近代中國軍事史、政治史的研究上,或是近代中日交流史、外交史等關係史的研究上,可說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課題。因為培養近代中國之軍事人才的四大來源中,成立最早的即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之中國留學生制度。清末之各省的講武堂等各種軍事學校、民初成立之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以及國共合作產物下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這三者成立時所聘任的師資,基本上或多或少都仰賴日本陸士之中國留學生的供應。留日士官生的漸次投入近代中國的軍事教育最前線,使得清末乃至民初曾大量傭聘之德國、日本等國的外籍軍事教官的需求量因而逐年降低,這對近代中國之軍事教育的永續經營,以及國家生存發展之獨立自主等方面均有頗大的貢獻。中國武備留學生們在經過成城學校或振武學校的預備軍事教育,以及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正式軍事教育之薰陶後,學成歸國的留日士官生對於中國的軍事近代化可說是帶來了相當深遠的影響。不論從參謀制度到軍政、軍令一元制的建立、秋季野戰演習的實施,及對各級軍事學校的經營等方面均是如此。此外,南方革命勢力、袁世凱、段祺瑞及張作霖等四股勢力對留日士官生們的拉攏、重用,除為這些勢力的當權者們帶來了一定的政治利益或軍事效益外,也反映了留日士官生各自的政治傾向。
  • 演講公告:按此連結
王遠義老師主講:惑在哪裡——新解胡適與李大釗「問題與主義」的論辯及其歷史意義

王遠義老師主講:惑在哪裡──新解胡適與李大釗「問題與主義」的論辯及其歷史意義
  • 時 間:2012.06.14
  • 演講者:王遠義/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主持人:花亦芬/臺大歷史系教授
  • 五四運動期間,胡適與李大釗進行的「問題與主義」論辯,就事後中國的政治與思想演變來看,可說是二十世紀國共鬥爭之成因、性質與過程的發端與徵兆。歷來中外學界對此歷史性的論辯及其歷史意義,論述不知凡幾,早是老生長談的論題。然而,本文認為,由於論辯的文本(texts)本身,雖然觸及到二十世紀現代性的核心危機:自由與獨裁的問題,特別是中央計劃(central planning)的問題,但胡李兩人並未能悟識到論辯本身所具世紀性危機的意義,文本本身也無法完整反映這一危機的重大意義;由是,胡李兩人在論辯中真實的立場與見解要放置在什麼位置上來觀察、評價,遂成為重要但困難的問題,也常為評論者、研究者不察不見。換言之,這場論辯是齣未落幕的劇,有待觀聆後續的接幕。因此,拙文循此途徑,試圖提出與過去中外學界對此重大問題不同的「新解」。而由於胡適在1954年公開申明,他因受海耶克影響,今是昨非,放棄過去許多重大的思想見解,轉而支持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拙文不但分析、比較海耶克與胡適兩人相關思想,是否正如胡適「懺悔」、「洗腦」之言,同時也借用海耶克的思想學說,檢討「問題與主義」論辯的真意,詳人所略。本文試圖將「問題與主義」論辯放在二十世紀世界史現代性危機的脈絡中來透視、評論,此為本文新的嘗試,希望來還「問題與主義」論辯一個本來的面目。此外,拙文經由研析胡適一生有關自由與獨裁的思想主張,也試圖重釋重現胡適自由主義的新貌、全貌。
  • 演講公告:按此連結
秦曼儀老師主講:路易十四時代佩劍貴族的書寫、出版與讀者回應——以拉侯謝傅科公爵的《格言錄》與友群觀批判為中心的幾個問題討論

路易十四時代佩劍貴族的書寫、出版與讀者回應 ──以拉侯謝傅科公爵的《格言錄》與友群觀批判為中心的幾個問題討論
  • 時 間:2012.05.03
  • 演講者:秦曼儀/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 主持人:花亦芬/臺大歷史系教授
  • 在筆者對於法國從十六、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這段舊制度時期,第二等級成員與出版關係之變動脈絡的探詢工作中,本研究將以學界普遍接受的 「貴族作家」(gentilman-writer)此歷史圖像做為問題討論的出發據點,透過拉侯謝傅科公爵(Francois, duc de la Rochefoucuald, 1613-1680),尤其是其留存豐富讀者回應紀錄的《格言錄》(Re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簡稱Maximes)為中心,嘗試說明和釐清:舊制度時期法國人士認知的「出版」之意並非單指印刷出版;而在政治與社會變遷的世局中,十七世紀「佩劍貴族」(noblesse d’epee)出身者的書寫與出版實踐,不僅體現其焦慮與調適,也構成了伏爾泰以「路易十四時代作家」稱之的智識與文學表現。
  • 演講公告:按此連結
劉 慧老師主講:十三世紀英格蘭的聖人主教——以坎特伯里大主教艾德蒙.亞冰登(Edmund of Abingdon,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1233-40)為例

「十三世紀英格蘭的聖人主教 --以坎特伯里大主教艾德蒙.亞冰登(Edmund of Abingdon,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1233-40)為例」
  • 時 間:2012.04.12
  • 演講者:劉 慧/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 主持人:花亦芬/臺大歷史系教授
  • 本文以十三世紀坎特伯里大主教艾德蒙.亞冰登(Edmund of Abingdon,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1233-40)列聖經過為例,探討十三世紀基督教認定當代聖人的過程,作者並以教宗宣聖詔書、地方人士申請信、聖人傳記與官方檔案等文本,試圖呈現聖人在世俗中的多樣面向及宣聖背後的權力鬥爭。
  • 演講公告:按此連結
劉巧楣老師主講:馬內的兒童肖像與十九世紀中期的巴黎資產階級家庭

馬內的兒童肖像與十九世紀中期的巴黎資產階級家庭
  • 時 間:2011.12.29
  • 演講者:劉巧楣/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主持人:花亦芬/臺大歷史系教授
  • 演講公告:按此連結
陳慧宏老師主講:從一件託名為徐光啟之作談天主教之何謂藝術

從一件託名為徐光啟之作談天主教之何謂藝術
  • 時 間:2011.12.01
  • 演講者:陳慧宏/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主持人:花亦芬/臺大歷史系教授
  • 本文以一件託名為徐光啟之作的文本為主要分析對象,探討其與歐洲護教文本圖像解釋間的關係。明末清初耶穌會士自歐洲帶到中國傳教區的聖像脈絡,也是此文試圖釐清和提出解釋的。假使圖像並沒有取代語言的重要性,則圖像可能只在特定脈絡為特定目的而用,它在中國天主教中的角色,應獲得更仔細的比較研究。
  • 活動照片連結
衣若蘭老師主講:明嘉靖朝禮制改革的性別史考察

明嘉靖朝禮制改革的性別史考察
  • 時 間:2011.11.03
  • 演講者:衣若蘭/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主持人:花亦芬/臺大歷史系教授
  • 關於明世宗期間實施的禮制改革,學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惜較被忽略的是親蠶禮的設置。此為國家大典中少數由皇后主持的祀典,是一對應於天子親耕、鼓勵農桑生產之象徵性儀典,中國歷代朝廷多行之,至遼金元殆廢,十六世紀中葉明世宗又短暫恢復。
    嘉靖皇帝為何要舉行明代開國之初未曾實施的親蠶禮?朝臣對此事的反應為何?親蠶禮的討論、進行以及地點的選擇等方面,呈現了何種性別意涵?過去有關嘉靖禮制改革的焦點多放在政治與禮儀兩大方面,本文試圖從性別的角度來考察明代親蠶禮的議論與實施,期待以此為例,進一步瞭解嘉靖更定祀典的相關議題,並對禮儀史的研究提供另一觀察之視角。
  • 演講公告:按此連結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製作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06319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1  No.1, Sec. 4, Roosevelt Road, Taipei, 106319, Taiwan, R.O.C.
電話 (Phone):+886-2-33664700~5 傳真號碼 (Fax):+886-2-2362-0028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