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期   2017 年 4 月出刊   
 
banner
 

 

淺談美國國家檔案館有關臺灣檔案的蒐集經驗

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2016年11月,我前往位在美國馬里蘭州大學公園市的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t College Park, Maryland),距離上次到美國國家檔案館找檔案,已經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

1992年底,我前往找尋檔案之處,是位在華盛頓特區的檔案館總館。當時為完成博士論文,聽從指導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許介鱗教授的建議,懵懵懂懂之下隻身前往。不似今日科技部、教育部等機關給予博士生極佳的支援與獎勵前往外國進行移地研究,那時必須自費前往,我透過政治系學長、當時擔任《自立晚報》駐美特派員蔡滄波先生的協助,在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辦公室借住了兩個星期。這次則是在科技部研究計畫補助下,行前做了些準備工作,並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張淑雅、陳儀深兩位先進指點後前往。

美國聯邦政府檔案原本由各機關分別保存,但因容易產生佚失或管理不善問題,國會於1934年成立集中保存檔案的機構,國家檔案館大樓在次年開館,至1985年成為保存美國聯邦政府檔案與歷史文件的獨立機關,全名是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簡稱NARA。

1
▲位於馬里蘭州大學公園市的NARA二館(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

NARA館址在華府賓夕法尼亞大道(Pennsylvania Avenue in Washington, DC),因館藏檔案數量不斷增加、空間不敷使用,1994年位於馬里蘭大學附近的新館啟用,一般稱為檔案館二館(NARA II)。[1] 此後,檔案大多移至新館,在華府中心地帶的總館則擔負國家重要檔案主題規劃與公開展示的任務。

美國國家檔案館究竟收藏多少與臺灣有關的檔案呢?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杜正宇博士2015年10月3日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海外臺灣史料的蒐藏與研究」工作坊上指出,NARA典藏的臺灣檔案約2,450種,每一種約有25箱,每箱約1,000頁,粗估總頁數高達6,000萬張。[2]又根據零時政府(g0v)所舉辦的黑克松(Hackthon)正在推動的「遺落在世界的國家寶藏計畫」估計,美方所收集與臺灣有關的日治、二戰、國民黨接收、二二八等歷史文件約6,000萬筆。[3]這兩種說法都出現「6,000萬」這個數字,後者又似乎來自前者,但前者是頁數,後者是筆數,亦即後者的實際頁數可能是更加無法想像的龐大。

事實上,杜正宇的估計過於誇大。他所說的NARA有臺灣檔案2,450種,應該是他前往NARA當時以「臺灣」等關鍵字所搜尋出的檔案筆數)。[4]但若進入NARA網頁所搜尋到的臺灣檔案資料,細看各筆檔案描述可以知道,有的是系列(series)、數量較大;有的是單件(file unit)、頁數不一,少則一兩頁、多則數百頁。也就是說,NARA的臺灣檔案實際頁數難以簡單估算。杜正宇所說每一筆檔案有25箱、每箱1,000頁,真不知根據從何而來。

2017年3月30日,我進入NARA網頁的查詢結果,臺灣相關檔案筆數又有增加。我以Taiwan為關鍵字,得到4,413筆,以Formosa查詢,得到1,945筆,兩者有部分重覆。這些史料種類包括文字紀錄(textual records)、照片與圖檔(photographs and other graphic materials)、影片(moving images)、數據資料(data files)、錄音檔(sound recordings)、地圖與圖表(maps and charts)、建築與工程圖(architectural and engineer drawings)、文物(artifacts)。[5]僅以Taiwan為關鍵字得到的4,413筆為例,文件檔案有3,154筆,若依照杜正宇的算法,則短短期間內NARA的臺灣檔案已從6,000萬頁膨脹為7,885萬頁了。所以,真是不可道聽塗說、以訛傳訛才好!

NARA二館位於郊區,有多棟建築物,地下、地上數層,占地極廣。訪客進入該館查詢檔案,需經兩道檢查程序。第一道關卡是入館時需經如同機場安檢一般之行李、背包X光掃描,人身則經安全門檢查。入內後,新訪客需先辦理登記、當場照相並製作閱覽證,閱覽證有效年限一年。接著,在電腦閱讀訪客須知,了解檔案申請調閱規定後,方可進入。第二道關卡在一樓,警衛會檢查閱覽證、攜帶物品是否符合規定後,訪客即可進入二樓的閱覽室。
2
▲閱覽證樣式

NARA對防止檔案攜出採取嚴格預防的手段,但是,檔案複製則是高度寬鬆與便利。為了防止檔案被夾帶出館,規定訪客不得攜帶任何背包、外套、行李進入閱覽室,必須將這些物品寄放在地下一樓的寄物櫃。同時,訪客必須使用該館提供的白紙、卡片、鉛筆。進出閱覽室、一樓出入口,工作人員都會詳細檢查是否有檔案被攜出。另方面,筆者也看到來自各國的訪客以該館提供的推車帶著筆電、相機、甚至掃描機,配備齊全地上二樓閱覽室複製檔案。

二樓閱覽室採落地窗式的設計,光線明亮,可同時容納上百位訪客。初到的訪客可以求助於二樓諮詢室的專家、顧問,請他們提供搜尋檔案的專業建議,以便迅速、順利找到所需檔案。調閱檔案有固定時段,在上午10時、11時、下午2時、3時,遞出調閱單後,需等候館員至庫房調出檔案。已調出檔案者,會在登記簿上顯示,可前往翻閱或詢問櫃檯。閱覽檔案時可以筆電登打,但必須注意,如果需要複製,須先告知館員,獲得同意後取得證件始可進行。閱覽室中備有多臺影印機,可持同意證件複印;若要自行以相機、掃描機複製,則須將同意複製證件置於桌前,方可進行。

另外,所調閱的檔案若已製成微縮膠捲,則需至三樓微捲室,另有館員協助閱覽與複製。

NARA檔案的分類分為四層:資料群(Record Group, RG)-分錄(Entry)-箱(Box)-卷(Folder)。RG代表不同機關的檔案代號,例如RG59是國務院檔案(General Records of U. S. Department State ),RG84是國務院外館郵電(Records of the Foreign Service Posts of State of Department),RG226是美國戰略情報局檔案(Records of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 OSS),RG263是中央情報局檔案(Records of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第二層Entry是主題分類,例如RG226 Entry224是OSS Personnel Files 1941-1945。又,每一個Entry之中會有數量多寡不一的Box,而每個Box內則會有各卷檔案,頁數各異。此種檔案編目與我國檔案機關的「全宗-年度-分類-案-卷-目」稍有不同,大抵可與「全宗-分類-案-卷」對應。

在NARA二樓的諮詢室,會有RG各自的分類目錄可資查詢,並且各有分類規則(可查閱)。例如,國務院檔案群(RG59)數量極為龐大,因此另有分類規則,例如700代表 internal affair,並以數字編碼代表國家,如93是中國、94是日本,臺灣則是94A;事項分類組合國碼,例如794A.00代表「臺灣-內部事務」等等。若能掌握各機關檔案編目規則,調閱查詢檔案,自然可以得心應手許多。

這趟到NARA II,主要找尋兩類檔案。因為撰寫新書,需補充美國戰略情報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 OSS)檔案。此機構在1945年9月初早於國民政府之前,派遣工作小組抵達臺灣,在臺期間,該小組進行情報蒐集工作,每日發出電報給位在重慶的OSS中國總部,針對戰後國府統治情形、特務系統之部署等資訊密切掌握,並調查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情勢與民意趨向,在1946年元月完成報告書,可說是戰後臺灣最初狀況的一手史料。

雖然出發前我已先在網站上查詢到部分與戰後初期臺灣相關的檔案條目,但實際上卻不太管用,只好求助於檔案館的專家們。館內每天有不同的專家輪班,我最初諮詢時僅描述研究主題、時間、OSS等訊息,雖然找到許多檔案,但內容瑣碎;後來再提供更精確的訊息,如來臺OSS小組代號、組長的姓名等等,果真大有收穫。所以,對不同的專家提供不同的訊息,會得到不同的建議,可以多多嘗試。其次,蒐集檔案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送到手中的檔案不加任何遮掩、歡迎複製。例如我調閱OSS來臺小組長的個人檔案,其中包括此人入局時的自述、書信、學經歷、職級升遷、薪資紀錄等,並且完全刻意複製。對照在臺灣檔案館蒐集資料時,檔案到手遮遮掩掩、坑坑疤疤的經驗,心中感慨萬分,不禁要問「為何美國國家檔案館沒有洩露個資的顧慮」?

其次,此行的另一個目的是初步探詢1950-1970年代美國駐臺北大使館有關臺灣反對人士與民主運動的觀察紀錄保存情形。由於美國政府出版的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經過專家揀選過的國務院重要檔案,原始檔案因數量龐大、資訊瑣碎,或層級較低,不可能全部向上呈報到國務院,也無法全數出版。對研究者來說,僅僅掌握最高層級的國務院檔案恐有不足與疏漏之處,因此,耐心調閱各地領使館的每週電訊(Weeka)、每月政情報告(Monthly Political Report)、主題報告等最底層的史料,是重建史實極為重要的基礎工作。此行因停留時間有限,我只調閱了部分檔案,大致看到美國大使館定期約訪國民黨官員、黨內反對派如齊世英(1899-1987)等,臺灣人意見領袖如楊肇嘉(1892-1976)、高玉樹(1913-2005)、林迺敏等,甚至約訪政治犯;定期政治報告中也鉅細靡遺地對臺灣政治動態、經濟情勢、省籍關係、選舉競爭、獨立運動等課題一一著墨,顯示美方對臺灣各面向深入且密切的掌握程度。這些數量龐大、內容豐富的檔案,將成為我下個階段研究主題的重要材料。 
▲1954年6月美國大使館人員訪談高玉樹之會談紀錄。頂端是NARA的複製許可。

*       *      *      *      *      * 

[1]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https://www.archives.gov/about/history; https://www.archives.gov/about/history/milestones.html (2017年3月30日查詢)。

[2] 李佩蓁紀錄整理,〈「海外臺灣史料的蒐藏與研究工作坊」觀察記錄〉,《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期(2015年11月,臺南),頁176。

[3] 涂豐恩,〈藏在美國國家檔案中的臺灣歷史〉(2016年12月9日),《歷史學柑仔店》,http://kam-a-tiam.typepad.com/blog/2016/12/藏在美國國家檔案中的臺灣歷史.html

[4] 杜正宇,〈海外史料蒐集經驗談——以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之近代臺灣相關檔案為主〉,《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7期(2014年5月,臺南),頁198-199。文中指出NARA典藏之臺灣檔案3,272筆,其中文件檔案2,450筆。此應即是杜正宇所說「NARA典藏臺灣檔案2,450種」之由來。

[5]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https://catalog.archives.gov/search?q=Taiwan (2017年3月30日查詢)。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