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鳳(臺大歷史系教授)
《金瓶梅詞話》(1617)第五十九回,西門慶的獨子官哥兒正在玩耍,潘金蓮飼養的白獅子貓兒突然朝他撲去,官哥兒頓時手腳風搐,不能言語,不久,兩眼上吊,口出白沫,手腳皆動。西門家先後請來多位醫者為其治療,卻是每下愈況,甚至求神問卜與打卦,亦皆有凶無吉。最終藥石罔效,病人只活了一年兩個月。其中一位應診的小兒醫鮑太乙指出官哥兒罹患「天吊客忤」,「治不得了」,拿了五錢銀子辭去。他所說的「天吊客忤」究竟是指什麼疾病?
大約同時代的孫一奎《赤水玄珠》(1584)提出:「客忤者,嬰兒神氣脆嫩,外邪易而觸之;或眼見犬畜異物,耳聽異聲;或入神廟而見兇惡神像;或入暴喪之家,觸而忤之」,與官哥兒受貓驚嚇致病相符。然而,孫志宏《簡明醫彀》(1629)主張客忤因「小兒心虛神弱,或猝見生人或遠來的父母、家人,或經過神廟、喪門、墳塚、病家,觸犯穢惡之氣」所致,與官哥兒病因不合。但若從官哥兒的症狀來看,則多與兩位醫者所論相似。何以醫者對小兒客忤病因看法略有出入?
另外一方面,《紅樓夢》記載數次「撞客」事件,既有小兒,亦含成人,而所謂的「客」是鬼神邪祟;《聊齋誌異》提到小兒客忤的禁忌,乃是避免與生人相見,此處之「客」,泛指客人或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也包括親人。同樣出自於文學家手筆,為何《金瓶梅詞話》、《紅樓夢》、《聊齋誌異》敘述的客忤病因觀不同?
本文檢視漢清之間醫學文本的客忤論述,透過貫時性的研究,探究歷代醫者對客忤的認識與描述,特別是他們對客忤的定義及其變遷,藉此呈現醫學對疾病的分類準則與游移性。同時,藉由討論醫者的疾病觀,分析他們對小兒身體與情志的理解,從而觀察小兒醫學的基礎理論。
back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