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一般以為戰後台灣人並未對日本殖民統治進行歷史清理,甚至認為台灣人「懷念日本殖民統治」、「親日」。即使學術研究,也多半強調國民政府由上而下推動的「代行的去殖民化」。
本文研究發現,戰後台灣民間的歷史清理工作早早即已展開,從最初的情緒性報復、到批判日治協力者、以道德壓力要求他們退出領域,重新評價日治時期左、右路線的抗日運動,並開始思考台灣語言、文化、歷史的保存工作,追求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建立。這些歷史清算作為基於日治五十年的被殖民經驗,從反殖民情感進入去殖民行動。
隨著國府統治當局接收台灣之後,很快地插手了歷史清算工作。官方鼓勵台灣社會進行抗日歷史的重建,協助紀念、追思、革命先烈入祀等活動。「抗日」經驗一度成為台灣社會與統治當局的共同記憶,雙方曾經有短暫的交會,出現合作蜜月期。
但是,國民政府的歷史清算工作是以中國近代歷史記憶為基礎,由上而下推展國族主義史觀。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的全體台灣人被定義為「奴化」,情感受到嚴重傷害。官方要求重新「中國化」、「黨化」、「三民主義化」,也與台灣人的近代國家經驗格格不入。1946年下半年,官方無差別化的公領域清算,形同對台灣社會全面宣戰,其司法追訴、禁止公民權利等嚴厲手段也造成社會恐懼,民間自發性的歷史清算停止,轉而對抗官方的指控。戰後官民關係與社會氣氛的快速變化,使得民間歷史清算工作曇花一現,錯失公共論述形成的時機。
back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