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亦芬(臺大歷史系教授)
直至現代,特定基督教派對「偶像崇拜」(idolatry)現象的批判,還經常造成台灣社會的輿論譁然與不安。然而,對現代西方宗教史研究而言,「偶像崇拜」其實已是一個無效(或被歷史化)的概念,不再被智識圈繼續使用。本文希望透過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對西方「宗教」概念產生的衝擊,來探討「偶像崇拜」這個概念在語意模糊化的過程中,如何逐漸喪失意義。
過去對於這個問題的研究,比較集中在思想家或神學家的論述上。本文希望透過全球史研究的角度指出,大航海時代帶給歐洲的知識革命,應該全方位來探討,不應忽視非以寫作為業的業餘作者帶來的深刻啟發。在這個部分,筆者將對Lynn Hunt近年來關於西方宗教史建構的論述提出不同的看法。
筆者將透過十七、八世紀對台灣、加拿大與日本宗教現狀的紀錄,論述「偶像崇拜」的問題,不應僅僅局限於一神教本身的教義問題與衝突(尤其是基督教與伊斯蘭)。而應去看到,西方宗教史知識建構的過程,關鍵影響因素為何?而其原因又是什麼?以跳脫「偶像崇拜」觀念為例,我們如何據以看到,從大航海時代起,西方知識系統如何逐漸走出以聖經為本的框架,不僅越來越以「開放多元」為基調;同時也讓人清楚觀察到,不同社群、不同階層人群所做的記錄與論述,相當廣泛而深遠地對專業論述產生不可抹滅的影響。
back to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