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   2011年 4月出刊   
 
 
▲到平溪放天燈,安部老師寫下他的願望。(2011年1月19日攝)

▲到平溪放天燈,安部
老師寫下他的願望。

編按:日本金沢大学人間社会學域准教授安部聡一郎先生應邀至本系擔任客座副研究員,參與本系「中國中古近世史領域發展」研究計畫,時間自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止。安部先生來臺一年時間,積極參與本系各項學術活動,並走訪臺灣各地,以下為安部先生接受學生訪談的紀錄。

走訪安部聡一郎教授
口述:安部聡一郎(金沢大学人間社會學域准教授)
整理:邱建智(臺大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生)

邱建智(以下簡稱邱):老師當初為什麼想要來臺灣客座?

安部聡一郎(以下簡稱安部):首先,我想知道臺灣的研究生跟研究者怎麼學習又怎麼進行研究。近幾年我參加「中日青年學者聯誼會」,聽過好幾次大陸跟臺灣研究者的報告,因此我發現日本研究者跟大陸、臺灣研究者的差別。比方說,雖然提到一樣的題目,但是角度不一樣;此外,雖然聽到同樣的問題,有疑問的地方也不同。對我們而言,中國歷史是外國史。這是跟大陸、臺灣研究者不一樣的。那麼,在不同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怎麼研究才好?如果要了解自己的情況,例如研究的問題、缺點、特色,單從一個角度(例如從日本研究者的角度)是不夠的,必須接觸不同的視角才能了解。

第二,我想要重新學中文。因為我來臺灣以前沒有留學過,所以我的中文很差,連寫一封電郵也感到困難,因此我旁聽幾堂課以及上語言課。此外,這次獲得來臺灣一年的機會,想要知道臺灣的情況、環境跟歷史,還有親眼看到臺灣的古蹟。

其實,語言的問題不斷影響我,參加讀書會或是旁聽課程時,我感到有點困難。雖然已經比以前好一點,可是我還是對自己的中文能力有所不滿。另外,我的同輩學者大部分去大陸留學,沒有人來臺灣,我覺得這是個缺憾。最後,我的單位(金澤大學)剛開始跟臺大合作,如果今後想要發展合作,我想親自來看看臺大的情況。

安部聡一郎先生出席「第一屆《史原》復刊發表會」,擔任評論人。(2010年10月30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文二十教室)
▲安部聡一郎先生出席「第一屆《史原》復刊發表會」,擔任評論人。(2010年10月30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文二十教室)

邱:老師來臺參加了哪些讀書會?您覺得臺灣讀書會的運作方式跟日本有什麼異同?

安部:我來臺灣參加了史語所邢義田老師的四分溪簡牘讀書會、臺大的古代史討論會、中古史墓誌讀書會、中古史討論會。關於兩地讀書會的運作方式,我覺得大致一樣。過去我在日本參加過的讀書會,大部份都是史料閱讀的讀書會,例如選擇《通典》中的一個章節,或者《懸泉置漢簡》中的幾個簡,我覺得邢老師主持的簡牘讀書會跟我在日本參與的讀書會比較像。至於在臺大參加的讀書會,大部分都是自己選題作報告,這種方式在日本也有,但在大學或研究所這類型的讀書會比較少。大學的讀書會以史料閱讀為主,比方說,我在東大碩士班的時候參加過三、四個讀書會,這些讀書會的成員都不是自己選擇題目作報告。那時候我也參加一些校外的讀書會,例如「歷史學研究會東亞洲前近代史部會」,這類讀書會成員會自己選擇題目做報告,我覺得這種讀書會(我們叫「研究會」)跟研討會有點像。有的讀書會有特定的題目,例如探討《走馬樓吳簡》,可是有的沒有明顯的題目,比方說跟魏晉時代有關的題目都可以做報告。

另外,在讀史料的時候我們需要將之翻譯成日文,這需要花很多的時間。日文和中文的邏輯不一樣,我們也需要先考慮句子的邏輯,這都是我們在讀史料時會遇到的問題。臺灣的學者和我們讀史料所花的時間不一樣,這在大學部或碩士班研究生成立的讀書會中特別明顯,一次聚會兩、三個小時,可能大部分時間都在翻譯史料。還有,你們的讀書會花較多時間在討論單一字詞解釋,以及史料呈現的問題,進度也比較快。

邱:老師覺得日本跟臺灣的研究生組織有什麼異同?

安部:我舉一個例子,我認識一個日本來的研究生,來臺大已經兩年。2010年4月底,我曾見他一面,他說臺大的研究生在上課結束之後,可能自己去圖書館念書、自己研究,同一個研究所的人不一定有機會談話、認識。而且如果沒有認識的朋友,無法知道讀書會、研討會或其他活動的消息,他對此感到焦慮。日本大學的系所大多有系上的研究室,例如我的單位是歷史系,系內有日本史研究室、東洋史研究室、西洋史研究室、考古研究室,大部分的研究生會來這裡念書、討論,還會張貼讀書會、討論會訊息,學生們有這樣一個公共空間,但在臺大卻沒有類似的地方。我覺得他的中文比我好很多,應該不是因為語言問題造成他的困擾。日本每個研究室有自己的研究群體,每個群體會成立讀書會、研討會,因此日本留學生很可能會不習慣臺灣的研究風氣。

邱:老師覺得臺灣的大學授課情形跟日本有什麼不一樣?

安部:大概有四點不同。第一,臺大上課的時間比較長,例如說甘懷真老師的通識課有2小時,陳弱水老師的課有3小時。日本一堂課固定是90分鐘,我們稱為一個駒(コマ),也有兩個駒的課,但非常少,而臺灣180分鐘的課似乎很常見。

▲安部聡一郎先生出席「第四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擔任評論人。(2010年8月28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演講廳)
▲安部聡一郎先生出席「第四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擔任評論人。(2010年8月28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演講廳)
第二,閱讀資料很多,我覺得要念的論文比較多,也比較長。如果是我在日本要求同學每次上課讀兩、三篇論文,他們可能沒辦法負擔。我在東大念書時,要讀的論文也沒有這麼多,雖然還是有一些課程的閱讀量比較多。我還記得教明清史的岸本美緒老師從美國訪問回來之後,她上課方式變得像陳弱水老師一樣,也要求學生每堂課提交與閱讀資料有關的小報告。除了岸本老師,教授朝鮮史的吉田光男老師的課也一樣,我們每堂課要唸一篇論文(有時候是一本書),並交一篇簡單的報告。可是我在大學部和碩士班階段,用這種方式進行的課程比較少。但是這些課也都只有一個半小時,時間不夠,能討論的內容有限,不會進行深入的討論。我猜測上課時間比較長,是為了讓討論論文的時間較為充裕。

第三,我覺得臺大的學生看起來都有把資料念完,學生比較常提問,老師問問題的時候,學生回答的速度也比較快。日本的學生上課比較客氣,不太敢說自己的想法,如果我想要知道學生們的想法,需要用點名的方式。但在臺灣,學生通常會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就我來看,臺灣學生比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四,老師們講課內容很豐富,課前的準備很充分,也很辛苦,他們上課很熱情,提到的問題類型也很多。

邱:老師這一年在臺灣在生活上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安部:我覺得比較大的問題是語言。中文和日文的邏輯不太一樣,語句中重點擺放位置也不一樣,我很怕我要說的內容,旁人無法了解或聽不清楚。另外,有時候我的說明可能不夠具體,造成他人無法清楚了解。其他大概就是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買東西時,我聽不懂店員在說什麼,去某些地方辦理手續時,也難免會遇到一些麻煩。

題外話,我覺得臺灣的圖書館或研究機構內的說明都很清楚,我去大陸的檔案館,曾遇到網站上的說明與館內工作人員說法完全不同的情形。在臺灣則沒有這種情況,我去國圖或傅斯年圖書館查資料、看書,館方人員都很熱情提供協助,對我查資料很方便。

▲安部聡一郎先生(左)與本文作者邱建智在九份一處廢棄礦坑(五番坑)前合影。(2010年7月7日攝)
▲安部聡一郎先生(左)與本文作者邱建智在九份一處廢棄礦坑(五番坑)前合影。(2010年7月7日攝)

邱:老師這年在生活上有沒有不習慣的地方,臺北這個城市帶給你什麼感覺?

安部:大致都很習慣。我覺得在臺北的生活很像在日本的一些城市,臺北的規模有點像福岡或大阪。臺北的交通和資訊很便利,買書和食物既方便又便宜。有的日本人說臺北的交通很可怕,特別是在他們開車或騎車的時候,我自己則是沒有太大的感覺,可能是因為我看過北京跟長沙的交通。另外,臺灣沒有上鍊子的狗很多,很自由,在日本沒有這種情況,看到的多半是流浪貓。

邱:老師去過臺灣哪些地方,有哪幾個地方讓您印象深刻?

安部:這一年我去過淡水、九份、金瓜石、平溪、臺中、霧峰林家、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最近我看過一些電影,都是比較舊的臺灣電影,一部是《戀戀風塵》,是在平溪十分拍攝的,一部是《悲情城市》,在講九份開發的情形。另外我還買了一部在金瓜石拍的電影:王童的《無言的山丘》(1992),我覺得王童拍的《稻草人》(1987)也很有趣,可惜我這次來臺灣終究沒有機會去宜蘭。去過臺灣這些地方後,就特別想要把這些電影買回來看。今(2011)年2月底我曾去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看過紀念館的說明,對那裡的印象與後來看的電影兩者混在一起,讓我覺得很有趣。

▲安部聡一郎先生到屏東體驗下田採棗子,神情專注。(2011年2月9日攝)
▲安部聡一郎先生到屏東體驗下田採棗子,神情專注。(2011年2月9日攝)
其實,我們日本人能夠了解臺灣歷史的機會比較少,高中時我們會念日本史和世界史,課本裡雖然有臺灣史的說明,但篇幅很少,而且因為時間不夠,老師常常省略不教。如果學生對臺灣有興趣,需要自己找書來看。我來臺灣之後,想要知道臺灣的歷史,所以去了九份、平溪、霧峰等地,這些地方風景都很好、很漂亮。我還在屏東親眼看到臺灣鄉下的樣子,並且下田採了棗子。

此外,在臺大一年,我住在長興街宿舍區,長興街後面有間小廟,2010年12月,我偶然經過當地,那間廟正好在辦廟會,他們燒掉紙錢,還有一個人不斷打自己(乩童)。我聽說過這種廟會,但那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覺得很有趣。

邱:這趟來臺灣,老師覺得有哪些收獲?

安部:其實很難說。這次是我第一次出國留學,所以對我而言,剛才談到的經驗全部都是很珍貴的收獲,特別是透過旁聽課程和參加讀書會,能知道各式各樣的研究想法。還有,我在臺大總圖裡找到一些還沒看過的資料,特別是典藏的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這些資料大部分在日本都沒有。

 印象最深刻的是,認識了更多師友們。我歷來透過參加青年學者聯誼會認識一些臺灣研究者,大部分是研究魏晉南北朝,還有只見過兩三次,所以沒有那麼熟。這次認識的師友們裡,有一些是研究魏晉南北朝時代之外的,並在這一年內見過好幾次。我很期待今後還有機會繼續交流。

▲到平溪放天燈,安部老師寫下他的願望。(2011年1月19日攝)

▲到平溪放天燈,安部老師寫下他的願望。(2011年1月19日攝)
▲平溪一日遊,安部老師與本系學生於明通雅舍前合影。(2011年1月19日攝)
▲平溪一日遊,安部老師與本系學生於明通雅舍前合影。(2011年1月19日攝)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