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Hoyt C. Tillman)教授於1976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主修歷史與東亞語文,先後任教於美國哈佛、亞利桑納、夏威夷、華盛頓等大學,現為亞利桑納州立大學歷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授。田浩教授的客座教學、研究經驗遍及北京及德國等地,著作成果亦見於臺灣、大陸、美國與韓國之學術期刊,實為歷史學界備受推崇之跨文化國際級學者。田浩教授的專長領域為宋代思想文化史、東亞思想史、儒家文化與朱子思想等方面,重要著作有Utilitarian Confucianism: Ch’en Liang’s challenge to Chu Hsi(《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1982)、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1992)、《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6)等,編有《宋代思想史論》。
田浩教授的博士論文處理宋代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關於陳亮與朱熹的辯論。他利用較廣泛的歷史角度,呈現朱熹與同時代的儒家學者論學、交流的情況。田教授在其代表作之一《功利主義儒家:陳亮對朱熹的挑戰》一書中,通過對朱熹時代「道學」群體(fellowship)的分析,指出道學家有其社會關係網絡,並擁有一個區別於同時代其他儒者的共享資源之共同體的特徵。個人的、政治的、禮儀的和思想的紐帶,將這一群體的成員紐結在一起,共同從事革新宋代政治文化、復興倫理的價值和對儒家學說的矯正。田浩教授指出,南宋道學家們作為一個學術團體,也同時形成交往的媒介,當其成員在致力於當代問題時所形成的觀念,也對團體中其他人的思想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影響。所以 |
▲2009年3月19日,田浩教授出席本系研究生學位論文發表會。(攝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
「陳亮對朱熹的挑戰」,實際上正反映了宋代儒家的傳統還是多元性的。田教授並打破了一般將宋代思想化約為「道學」或「理學」的狹窄的固定結構,或鐵板式整體的看法,拓寬了宋代儒學的研究視角。
田浩教授在其第二部有關朱熹研究的論著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及《朱熹的思維世界》中,進一步探討南宋道學家的各種聲音。除了上溯南宋初期張九成及胡宏的思想外,也深入探討朱熹和同時代的儒家學者,如張栻、呂祖謙、陳亮、陸九淵等人的交遊論學,描繪出道學群體中思想的多樣性,和充滿活力的、多變的可能發展。田浩教授告訴我們,過去的研究太注重朱熹,比較忽略其他人,而他疏理出的「朱熹的思維世界」,則可以清楚看見朱熹如何在歷史的多元論述中形塑自己的思想。朱熹影響了當代人,也同時受到他們的啟發。因此,田浩教授強調,當我們研究朱熹時,不但要研究二程、周敦頤,或是孔孟等早期思想家的影響,還要研究他與當時人們的往來,以及當時思想界的一些政治文化鬥爭等等,否則無法瞭解朱熹本身的思想。
從歷史的角度瞭解宋代「道學」的演變,是田浩教授一系列研究的主軸,故他又發歷史之覆地指出:歷史上「道學」的實際面貌,遠較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道學」譜系還要廣泛多元。田浩教授考察了程頤以下「道學」意識的起源,及其最終在政治、社會上所形成的社群樣貌,發現於十二世紀中期編成的《諸儒鳴道集》中,仍保留司馬光、劉安世、張九成等人的作品,顯示當時「道學」群體較廣泛的觀點。但在朱熹稍後所編撰的《伊洛淵源錄》及更晚的《近思錄》中,已開始縮小「道學」的範圍,主要集中在二程和周敦頤等幾位思想家身上。直到元代《宋史》設立〈道學傳〉,並將其人物僅僅限定於程朱學派時,「道學」一詞的含義和範圍已發生變化。田浩教授指出,這裡所造成的傳統延續至今,長久以來構成一個遠為狹窄的系譜,而且它實際上是一種非歷史(unhistorical)的書寫。
田浩教授也關注到近世儒學對商業發展的影響。明末清初,顧炎武、王夫之等人將公/私、義/利的範疇結合起來,統一其矛盾,故對商業文化起了積極的作用。可是,田教授從朱熹與陳亮的論辯中看出,朱熹其實否認有此種結合,反而是陳亮的功利主義較為接近此一思想流脈。這再次突顯了若將近世儒學的傳統侷限在主流的程朱一派,對於整體的歷史演變,將有難窺全豹之憾。
除此之外,田浩教授的研究考察也延伸到南宋晚期和金、元兩代儒學的發展情況。他一方面希望接續《朱熹的思維世界》的研究脈絡,深入瞭解從朱熹去世後,一直到元代編纂《宋史.道學傳》這段期間,「道學」為什麼從一個大的範疇、範圍,一個寬的、合作的團體,變成一個狹窄、排外的新正統。另一方面,則注意到北方儒學如何在金、元統治之下,調整、建構政統與道統之間的關係。近年來,他關於郝經思想的研究成果,即令人印象相當深刻。
田浩教授對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貢獻頗富,尤其是廓清了歷史傳統中遮掩其他對抗性論述的習見,重新呈現儒家傳統多元性的歷史情態,深刻地啟發了學界研究的新思維。
|